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首 页 世界管理科学大会 IASA组织概况 国际管理科学院 国际市场数据检测中心 品牌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协会产业 管理科学文库 科研成果基金申请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知名管理学家名录 国际融资与投资

科学发展观
· 中国式管理语录50条
· 中国民营企业的科学发展观
· 徐伟宣为广西党员干部作党员先进性教育专题报告
· 什么是中国式管理
· 什么是新的科学发展观
·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 社会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简报六)
· 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创建学习型组织
·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 科学发展观与管理现代化
· 科学发展观与出版业的发展
· 科学发展观是在邓小平 理论基础上的新发展
· 科学发展观令人关注
· 科学发展观 中国新战略
·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所召开先进性教育动员大会
· 解读科学发展观
· 技术创新管理——管理科学发展论丛
· 吉林日报: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
· 互动直播: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曾培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我国社会各领域的科学发展观及量化指标
· 《科学发展观学习文库》

热点链接
·长江商学院
·巴布森学院
·耶鲁大学商学院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
·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
·康奈尔大学商学院
·哈佛大学商学院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
·联合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WoBrach P&D Foundati
·WBCHC
·北京品牌文化经济研究院
·中国品牌文化遗产网
今天是:

您的位置:科学发展观 - 吉林日报: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

吉林日报: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
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林炎志 发布日:2010-04-21 13:38:58
【字体: 】‖ 阅读(0) ‖ 打印收藏推荐 关闭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提出来的、反映了当代世界发展前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发展的涵义有历史性。“进步”、“发展”都有方向性。历史有没有方向,什么是方向?怎样找到这个方向,怎样走向这个方向,这就是科学。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这样一种科学,走历史必由之路就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首先可以分解成自然科学的科学发展观和社会科学的科学发展观两大类。对于自然科学来说,什么是科学的结论,大致都可以得到惟一的、确定的解。对于社会科学来说,什么是科学的结论要麻烦得多。因为社会科学的历史逻辑要有很长很曲折的时间过程来验证:其理论逻辑又受不同的人文选择影响而大相径庭,尤其这些人文选择处于理论逻辑起点(公理性假设)时更是可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发达国家对发展的认识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从工业革命开始,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认为发展是走向工业社会或技术社会的过程,强调经济增长。(二)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将发展看做是经济增长和整个社会变革的统一,即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三)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后期。1972年联合国通过《人类环境宣言》以后,人们将发展看做是追求各种社会要素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四)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现在。人们将发展看做是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较全面发展的过程,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发展中国家与落后国家对“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往往有自己特色的解释。

    “发展”和“增长”不是同义词。经济增长强调的是物质生产,发展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比增长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既包括增长强调的产出扩大和增加,同时也包括生产和分配结构与机制的进步、社会和政治的进步、人与自然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等等。增长要求回答“有多少”,发展则还要回答“有多好”。

    依据科学的发展观,中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统筹针对五个问题。这五个统筹不是消除五个差别,而是发展五个良性循环,减小五个恶性循环,减小五个两极分化。五个差别是客观存在,是要长期存在的。科学发展要利用好这五个差别的良性循环。统筹城乡发展,是从全局出发看“三农”,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统筹区域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是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关注和解决诸如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课题。“五个统筹”的思想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统筹的方向和标准就是科学。统筹的动力和路径就是发展。

    科学是被人认识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意味着按照认识了的客观规律决定我们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和发展方法。科学有很多规定性,如实践性、一元性(即系统性)、物质性。科学的实践性即认识到客观性,意味着自觉性高于自发性;意味着尊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科学的一元性(系统性)意味着发展体系的内在关系要符合辩证逻辑,要有内谐。科学的物质性意味着这种发展和这种发展观必须依托特定的社会物质力量,即科学会寻找、选择最能够服从和最能够实践科学的利益主体作为自己的物质基础和物质力量。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取得的重大成就。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五个统筹”,其中最本质,最核心,最有全局性的统筹是经济社会统筹。而经济社会统筹中当前工作量最大、最难的是城乡统筹。着手经济社会统筹,首先就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着手城乡统筹发展,首先是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工业化是指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中心向以工业为中心的转变过程。城市化的涵义中包括了工业化的内容但又比工业化的外延大。城市化是一种产业优化的过程,即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同时它又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就业人口逐步转向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转移和集中过程;是由落后的农业文明转变为以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为标志的现代城市文明的过程;是通过第二、三产业在全社会各领域内的全面渗透,对居民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素质全面改善和提高的过程。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摆正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的位置。在产业关系上,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在城乡关系上,坚持以农村和中小城市为基础,以大城市为主导。这种基础与主导的关系是科学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更多地是针对执政党而言,针对上层建筑而言。在现代政治文明中,科学发展观必须先与执政党结合,才能与政权结合,才能由虚变实,才能进入民主集中制的运动过程,才能化为物质。执政党自身如何发展、建设也有一个科学不科学的问题。所以,科学发展观又是重要的党建内容。在市场经济领域里是“利益发展观”最有力量。“利益发展观”居基础地位,科学服从利益。二者一致时,市场配置之手也服从科学。二者相悖时,市场之手选择利益而反对科学。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含有让社会主义驾驭市场经济的思想逻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中,科学发展观可以居主导地位。科学发展观可以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依靠社会主义对利益发展观起指导作用。市场经济的分化作用也是一个客观规律。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面对这两个规律,自然产生一个对市场的分化作用,出现了顺逆两种调节,即顺水推舟和逆水行舟的问题。“顺”其势就是“非均衡”策略,让中心城市集中高级生产要素,集中提高效率,集中高档资本与技术,与国内、国际各种高级生产水平竞争。“逆”其势就是“均衡”策略,通过转移支付,帮助农村、农业“按工业化思维”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集中度、自由度,建立和发展县域工业。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在“三农”之外做文章,根本途径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把农业人口的有序转移纳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因此,要积极构建合理的城乡发展布局,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核心、中等城市为依托、小城镇为基础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三级城镇体系。靠产业聚集支撑城镇发展,依托城镇吸纳更多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走以城带乡、以工带农、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打破国民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和制度。

    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城乡就业结构与分配格局,深化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业与工业共同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真正达到这样的目标有相当大的难度。最大的障碍来源于资本的逐利冲动———它不喜欢流向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一方面要通过市场经济中资本的逐利冲动获取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社会主义的制度来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公共物品资源的合理配置。我们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通过制度优势来弥补市场调节失灵的部分。科学发展要有力量,软弱的科学是发展不了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要有力量。力量来自利益。力量来自制度。我们要让科学的力量有两只手,即一手利益,一手制度。

    我们要发挥制度优势,构建有效的实施机制。主要包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制度创新机制,重点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财政税收制度、金融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进行宏观经济政策与制度创新;从土地制度、农民负担制度、农产品流通制度等方面进行农业和农村政策与制度的创新;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劳动力流动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和统一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投入机制;建立城乡统筹的立法与政策保证机制等等。运用财政、税收、价格、货币、收入分配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引导和调控,从宏观层面上用制度来保证公共物品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城乡平衡、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要素市场,促进各种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信息等要素市场,发挥好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通过资本市场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力布局所需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通过技术市场为城乡产业技术进步提供动力,提高技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通过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通过土地市场积极探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机制,允许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出租等形式分享土地收益。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要从省情实际出发,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协调,通盘考虑城市与农村的各项事业,兼顾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确保统筹城乡发展任务的实现。
 

上一篇:中国式管理语录50条
下一篇:互动直播: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TOP


版权所有:世界管理科学协会 联系地址:海淀北三环西路48号北京科技会展中心B座1—12E